第30节 海州气象-《星术不正》
第(2/3)页
海州半岛的光照条件优越,十分适合发展晒盐业。在庞大的大陆内部地区,尤其是靠近大陆中央的地方,食盐的获得是十分困难的。即使内陆分布有许多盐矿,也满足不了内陆近百亿人口的庞大需求。在很多地方,盐甚至比银子还值钱,妥妥的可以拿来当成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易。
虽然靠近大海的地方盐是叫不出多高的价,但架不住海州三面环海,海岸线漫长啊。如果完全开发成盐田,最低都有百多万亩的面积,如果天公作美,理想状态下每天全力生产的产量,绝对能超过一万吨。想想看,如果按照每人每天摄入十克来计算,其产量足够供应十亿人生活所需。即使因为交通不便难遇运输出去,也可以微利销售给他国的盐商,即使一个铜板一两盐的吐血跳楼价,每天也能有二十万两银子的进项,一年几千万两银子的产出,还不得将海州国内的每一根草都镀上银色啊?
当然,那是在十分理想的情况下才可以。不过,即使是天气变化、销售不畅甚至技术扩散影响了产量和销售,只要海州严格控制住人工加速结晶的方法以及粗盐提纯的技术,靠质量和价格占领大部分食盐市场也不是痴心妄想,每年起码也得有千万两的收入。
而且,海里可不仅仅产盐,鱼类资源也是很丰富的。而渔获不仅可以补上海州农业的短板,为国民提供更丰富的蛋白食物,还可以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。海鱼很难储存?没关系,辛宇给出的甘特图里就有关于熏鱼、鱼松、罐头鱼等等的研究方向,除了密封技术有待开发,其他的根本没有特别难以实现的技术。
辛大强的王宫修建之前,就将海州府的结余赋税拿来大力发展盐田和捕鱼业。加上他以法令的形式降低赋税比率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,并释免疍民的所有罪责。顿时就吸引了无数山民佃户加入了盐田开发中来,而许多听闻的疍民也洗脚上岸,成为了海州的良民,和那些渔民一起,加入了大捕捞计划之中。
短短半年时间,上万亩盐田建设完成,近百艘大型渔船投入了捕鱼,十来家海鱼深加工作坊建立,加上辛宇原先的玻璃镜子产业和税收,给还没有王宫的内库国库带来了数百万两银子的收益。
由于有辛宇“高屋建瓴”的方略,辛大强特别注意产业链带来的联动效益。虽然数百两银子的收益不算太多,而且还大部分都作为工资分配了下去,可这些发放下去的钱又以消费税的形式隐蔽地收了上来。可谓是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,而不是竭泽而渔的抢掠式发展。
另外,海州国在盐业、渔业加工业上不搞国家垄断,愿意投资的国商都可以在签订保密协议的情况下买地买船置业。被辛大强的运作一刺激,最近这段时间纷纷有海州商人前去还是临时房的工商部登记。甚至其中还有许多海州外的商人,因为海州开放的政策吸引,请求加入海州国籍,还因此催生了海州的移民事业部的诞生。
如果说辛宇的规划最成功的地方,不是他提出了多少技术发展方向,也不是他搞出了多少黑科技,而是他用半市场半计划的政策活跃了海州的经济,利用新的经济秩序撬动了实体产业的发展。
这就是穿越者经典的种田平推模式,用稍许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优惠政策,以利益结合的方式吸引大户商人投资实业,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,并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,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和能力,进一步刺激生产业的发展,只要外销渠道不出大问题,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赚取“外汇”补贴国内的产业升级,直到内需足够带动经济发展为止。
而在执政团队的建设上,辛宇也是别出心裁。由于原海州的官府被大梁国裁撤召回,方便了海州国从无到有建立一套新秩序。总体来说,海州的读书人其实不少的,从辛家庄那么个偏僻想见都有私塾就可以看出,人民受教育水平还是有些的。
辛大强很轻易就招募了足够的“知识分子”,他们没受过旧式官场的“熏陶”,还没养成奸滑的政治智慧,很容易接受规章制度式的办公流程。加上无所不在的监督机构和末位淘汰制度,整个行政机构虽然效率一时不如原来的官府,但就风气而言,却远远超越旧式官府了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