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37章 雪国风格之源-《混战浮生记》

    不能说皇帝都是卖国的主,至少李马关认识里的尼古拉显然不是。在捞了尼古拉这条大鱼之后,当晚,余泽林和艾杰清就高规格的宴请了尼古拉。尼古拉在宴会前,发表了冗长的演讲。演讲实在太冗长,光尼古拉的头衔就讲了五分钟之多,搞得作现场翻译的李马关狼狈不堪。现场最逗的事情是,每逢尼古拉讲完一段,必定有热烈的掌声——鼓掌的全是不懂雪国语言的。到李马关翻译完毕,则大家一片寂静。

    宴会完毕,吃的宾主尽欢。手头有一条轨道补给的第三师和第四师显然物资相对来说还算充足,挨饿的只是底层民工和雪国民众。像李马关带来的厨子刘过梁,竟然又胖了三斤。

    宴会之后,自然是开小会的时间。

    余泽林的聪明之处就在于,既然李马关、石达开联袂到来,制定了打击钻石城和鲜卑城的总计划,那余泽林就不再掺和这事——水上的事情,他懂得不多。当然他不知道金陵江中下游巡阅使艾杰清实际上除了游泳之外,对水上力量的理解也是半桶水,石达开虽然是游泳健将,但是目前只是知道水师霸气,费钱。佟平仁对水上的兴趣更是缺乏,他一个陆军中学堂毕业的,弄死水师争资源算是刻在骨子里的想法。总的来说,现在第四师一众灵魂人物,对水师的意见全是李马关的,概括起来一共十六个字。“多铆蒸刚,谁与争锋;飞机一出,全都狗熊。”用陆军的思路理解多铆蒸刚,往往会掉进里边无数个大坑里。不过两军是友军,所以捞到尼古拉这条大鱼的事情,艾杰清并未瞒着余泽林。从政治角度上而言,余泽林那是做过两会秘书长的,能把黎黄西逼的走投无路的主,显然是政治经验比艾杰清为首的一群小菜鸟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。

    把尼古拉扔北海这事,是李马关等要玩阴的;捞起尼古拉这事,是因为李马关懂雪国语言。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。但是这事对余泽林而言,说白了就是艾杰清一不小心抓起一条金龙,然后和他琢么怎么分。对这一点,余泽林是满意的。

    当双方各自觉得对方事情办得地道,那会议自然开的圆满。

    这次会议显然不是军事会议,大家刚刚参加完宴会,把简章一摘,一人披上一个皮袍子,就算便装了。由于这次会议带来了之后更多的历史迷案,所以必须简述一下这次会议的内容。

    整个会议实际上一共八个人参加,第三师和第四师各有4人。

    第三师这边,师长余泽林,这是低配了不知多少级的职务,因为余泽林无论如何当得一个武将军,封远威将军纯属自己谦虚。这谦谦君子之分,后来影响了无数人。副师长,曹仲英,封号虎威将军。曹仲英算是袁绍叔祖父的义弟曹克敌的远方侄孙——这只是说曹仲英和袁绍实际上是关系不远,但是就此理解曹仲英能从一个卖布头的荣升虎威将军,显然就低估了曹仲英的能力。曹仲英在袁绍手下发迹,比曹仲英了解到还有这么一层关系要早。第三位,董晴桐。这位是代郡的名家名教授,论出名,最早是和黄青铜一起办杂志的,杂志名字叫《双同》,鼓吹两派竞争上岗的。虽然目前算代郡的教授,但是从最根子上,他和余泽林都算潞安桐城学派一系,俩人的交情深厚。如果光论述桐城学派一系这几个字,可以写上几十万字的论文。即便简单追溯,稍微往上那么一步,就可以追溯到燕宗光。燕宗光是歩锐颠皇家水师学堂毕业的,在两洋水师里,基本上算范壁光的人生和业务导师;在文学界,所有追求信达雅都可以算他的徒子徒孙。至于为什么燕宗光一个雁荡人,算桐城学派一系,就和为什么支持“选学妖孽桐城缪种”的董晴桐算桐城学派一系一样,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。第三师这边第四位,年纪和李马关一样,神历901年出生,张翰良,现任边城银行的行长。说边城银行,基本上又能扯出无限远,作为相关项,知道张翰良的老爹是盛威将军张雪亭即可。乐浪张家的故事,那也是传奇。就目前而言,第三师以及第四师在北方的一部分花销,走的是边城银行的通道。

    所以,看看余泽林带的这些人,就基本上知道余泽林的霸气。余泽林本身算是潞安一脉,曹仲英是直隶一脉,张雪亭是乐浪一脉,如果算上艾杰清这位南郡会稽一脉的,在目前,能整合这么多派系一个马勺混吃喝的,除了余泽林,估计没别人了。这就是秘书长的威力。

    第四师这边,师长艾杰清;副师长佟平仁,战略专家;岳麓才子石达开,跟董晴桐放对稍微显嫩一些,但也有点火候了;代郡闻人李马关,虽然目前不是银行行长这么牛,但是各种不着边界的职务也是一大堆,跟同岁的张翰良坐对面,还是稍微占点优势的。毕竟张翰良这么年轻的行长,是因为有好爹,李马关的名头,主要靠自己。

    人数上四比四,年纪上,第四师这边预期寿命更长,能力上大家都拿得出手。可惜不是军事会议或者外交谈判,否则就凭这些人物,必将载入史册。开的什么会呢?分赃会议。

    这次会议,没有记录。在某些人的回忆录偶尔提及,称为北海会议。所以一些准备抓人小辫子的,拼命想知道这次会议究竟谈了什么。包括多年以后,雪国曾经专门派人来了解这次会议的情况。可惜,到那时候,早就物是人非,只剩下李马关和张翰良还超长待机,但异常默契的不说,所以谁也没辙。历史上很多隐秘,就这样消失?显然不是,张翰良把一切都录在录音机里,李马关把一切都藏在收藏品里。所以总结无数三手资料,能够得出的除了参会人员名单之外,还有会议最终形成的共识。

    第一条共识就是,联军第三师和第四师有义务帮助尼古拉筹集复国的费用。当然,只是帮助筹集,没说白给。仅分到一小杯羹的边城银行,注册资本迅速从五百万银元增加到六千万银元,基本上就可以看出这笔财富的价值。若是根据铁丝林公布的资料,在该段期间,通过非法手段流向尼古拉的黄金就高达三百吨,宝石和艺术品无数。这还没算尼古拉对抗少数派而藏匿的物品。李马关的某亲属被抄家期间,一不小心,被抄出来一个工艺品彩蛋,屈打成招,说是当年尼古拉送的,而该枚彩蛋显然不在有据可查的57枚之内——但是就这枚彩蛋,最终也成为一系列彩蛋之中,唯一有下落的彩蛋,还有大概至少49枚,踪迹全无。所以究竟坑了尼古拉多少珍宝,这事没数。

    第二条共识是,联军第三师和第四师有义务帮助尼古拉用现代方法组建复国军队,而且军队应以雪族为主。这次组建培训,在后期很多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体现,所以事情定性比较清楚。问题是定量,蓝翔学校北海分校究竟培养了多少沙皇雪国军官?按照各种自称推算,规模大概在20万人以上,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迷一样——以四万人总兵力培养二十万速成军官,怎么做到的?

    第三条共识就是,必须深入培养一个观念,鲜卑高原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领土。这一点,必须强制雪国承认。所以采取的步骤,是结合搜集到的四国联盟材料,狠狠地把这事弄出来。从大义上断了孙权和马龙鱼的路,于是才有《东方都市报》的一系列事件。说实话,本来这事如果让李马关搞,可能会有不同的操作手法,但是李马关的资源和董晴桐这个文化界资深专家的思路一结合,立即就不一样了。李马关之后不只一次想,脑袋阵地领域这块的斗争,还是老一辈人士驾轻就熟,出手狠辣,直击要害……这是历史证明的东西,至于后辈这些战斗力为负值的渣渣……”

    第四条共识是,武装力量必须长期存在,而且由于边远艰苦,必须维持足够的力量……说白了,比赛往鲜卑高原流放死囚是扯淡行为,作为敦厚儒雅勤奋文明的民族,比赛抓罪犯流放,死活比不过雪国这种头脑充满雪和酒精的民族。所以必须寻找一套长期解决方案。也正是这次会议之后,通电下野不再流行,退出内战才是流行方案——这事对官方。对于民间,一套顺口溜说的好“此处不养爷,爷去养爷处,处处不养爷,爷干个体户。”所谓个体户,是一项政策,凡是能够证明自己确实需要救济等,优先选项是去北地经营。整个北地郡有什么产业呢?采矿伐木捕鱼种植。优惠政策能达到多少?只要到达北地任何一城市,凡是能喘气的和将要喘气的,没人自动获得至少100亩耕地,或者1000亩林地,或者3000亩草场,或者30000亩山地、水面、海面。然后就有边城银行、交通银行、农民银行、盐业银行四大行的客户经理上来,刷脸给贷款——学名叫信用贷款。贷款标准是四肢健全、身强力壮者,至少1000块;认识一个字,至少再加一块。这块事项繁荣到什么程度?要知道在代郡,一个小女孩不过五块银元,买一个,能够认识10个字,就能拿到10块的贷款——至于这些人贷款怎么还?没人关心。

    那么说,银行不就赔死了么?前脚给人发了1003块的贷款,转眼人没了。可惜,账不是这么算的,贷款这玩意,没错,有1000块的额度,但是这个额度只是账面上的。这不是消费贷款,是创业贷款。除了一笔不超过30块的人口迁移补助,是可以支取现金之外,剩下的,不好意思,你可以在指定的比如机械、种子等市场要求银行支付给商家,款项本身是不经过借款人手的。而接受贷款的商家,本身是经过认证的。

    这套制度有漏洞么?有。至少李马关就看出一堆漏洞——但是整个双北开发是李马关自己的产业,哪有自己坑自己的道理?当然,指望李马关把漏洞公布出去是扯,双北开发并不是李马关自己一个人的产业。

    尼古拉从北海爬出来,这算第二次死里逃生了。于是愈加相信自己是真命沙皇。而李马关建议的,配合《东方都市报》搞个专访什么的,那是努力配合。尼古拉不笨,自己身上什么最值钱?金银财宝?瞎扯,现在没有留下金银财宝的能力,那不是钱,是祸害。自己最值钱的就是一个身份,储君的身份。吴礼炀为什么要杀他?因为这个身份。李马关为什么要把他捞上来?因为这个身份。甚至歩锐颠王室等西陆王族为什么给他暗送秋波?因为这个身份。为什么卫森总统赞扬他坚毅果敢?因为这个身份。于是尼古拉每次祈祷都是最虔诚的。感谢神啊,让我娘是神圣骡马国血统。

    就在尼古拉在红叶城竖起大旗,宣布所有遭受吴礼炀迫害的人士可以向他靠拢之后。鲜卑城和钻石城上游的堤坝先后溃坝。这次水灾,尼古拉宣扬为神的旨意,吴礼炀认为是施工质量问题——封建君主修建的玩意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正常。铁丝林认为是叛徒走狗破坏,或者自己人疏忽,直接宣布洪灾地区的军队因为抗洪不力撤销番号,准备进行肃清审查——这基本上算嘴炮。鲜卑城的特点就是,一面是鲜卑高原,另外一面是鲜卑平原。这洪水一出,长达500里的巨大库区倾泻而下,由于出口显然太窄,竟然用了5天还没流完。鲜卑高原滴水未沾,鲜卑平原就倒霉了,洪水都快到叶娜堡了。

    两场洪水的直接结果就是,位于鲜卑平原的15万精兵喂了鱼,鲜卑城和钻石城之间的8万人被困在轨道线上动弹不得,眼见着要绝粮。钻石城的7万多人最后到了北洋冰盖底下。至于民众?伤亡真的不大,由于流放制度,大部分民众实际上是远离这两座城市的。所以整个北地郡300万人口,或者说250万平民中,只有150万跟着吴礼炀走,迁徙到城市的人受灾,其中80万在第一夜就被冰水冻死。剩下100多万敌对份子,就应了那句北地名言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”。因为被流放远离城市,所以竟然没受灾。而且得知尼古拉无恙,竟然向红叶城方向赶路——天知道他们是怎么穿过山和洪水区的。

    “二叔,要说踏雪无痕草上飞,也不过这个本事吧!都泛滥成这德性了,还tm能过来?”